一、美国的发展历史?
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美国实行总统制,行政权属于总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职权集中于总统一人。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不对国会负责。总统由每四年举行一次的大选选出,任期四年,并可连任一次。
美国总统选举的过程漫长而复杂,主要包括预选、总统候选人提名、竞选运动、全国选举、选举团投票表决以及当选总统就职仪式。
预选阶段通常于大选年2月份的第3个星期二在新罕布什尔州拉开帷幕,到6月份结束。此后,美国民主、共和两大政党将分别在全国大多数州选出参加本党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少数不举行预选的州,则由两党的州委员会或代表大会选拔代表。
因新罕布什尔州率先进行预选,其选举结果对其他各州影响很大。
美国两大政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通常在7月和8月分别举行。届时,参加代表大会的各州代表将投票选出本党总统后选人,然后通过由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副总统候选人,并正式选举出竞选纲领。
大会往往长达数天,投票上百次。
代表大会结束后,选出的总统候选人即开始在全国展开历时数月的争取选票的竞选运动,其中包括到各州作竞选旅行、广泛会见选民、发表电视演说、进行电视辩论等。总统候选人为竞选而耗费巨资,使尽各种招数。
美国法律规定:在全国选举时,选民要在大选年的11月第二个星期二到指定地点投票,在两个总统候选人之间作出选择。全国选举还要通过选举团的投票表决。由于在一个州中获得选票最多的总统候选人便赢得该州全部选举人票,因此一般情况下选举只是例行公事。
二、美国农业发展历史?
一阶段:乡村生活时代,1900-1929
本世纪前几十年的计划集中在农场生活,那个时代被看成是农村生活。尽管改善农村生活的动机主要源于“农村问题”的反对建议,但是双方观点都是乡村运动的一部分,一种主要基于城市对乡村生活条件的日益关切的表现。
二阶段:新政,1930-1945
在30年代的新政期间,农业发展政策是联邦政府应对大萧条的反应之一。但仍主要以农场和农民为中心。此间主要的农业计划包括《农业调整法案》(1933)和《土壤保护和国内分配法案》(1936)管理下的那些计划,成为此后整个世纪农业政策的核心。
这些计划通过直接支付生产者,土壤保护技术支持和成本共享实现了面积削减。
三阶段:战后时期,1945-1960
战后早期,在总统杜鲁门和农业部长Charles Brannan的管理下,贷款和技术支持计划仍致力于解决农村贫困和工业发展。比起新政时期更加注重联邦和当地政府的结合,与那些导致更直接的联邦农业支持计划的批评保持一致。
艾森豪威尔政府实施了一项新计划,专注于向当地社区发布经济发展信息。为数不多的得到联邦资助的计划被设计成示范试点,为当地领导依据自身资源和需要去学习和采纳树立了榜样。
美国农业部视当地政府积极性和草根阶层的控制为农业发展工作的关键。
三、欧洲工业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公元前1世纪至19世纪。据可考史料记载,从公元前1世纪起在德国境内就有了炼制生铁的记录。12世纪出现了木炭高炉炼钢法,实现了铁矿石溶炼。但当时所炼制粗钢的含碳量较高,仍不具有锻造性。这一阶段的炼钢业因生产力水平所限,基本以大型家庭作坊的形式出现,产量极低,尚未真正进入工业化阶段。
第二阶段, 1811年至1914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各种新的生产交通工具的发明对钢材需求量急速增加,直接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各种新式炼钢法也纷纷问世。19世纪初搅炼法(Puddel-Verfahren)[i][1]被引入德国,,开启了德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序幕。1811年,阿弗瑞德·克虏伯(Alfred Krupp)在埃森(Essen)建立了德国历史上第一家铸钢厂,随后在鲁尔区(Ruhrgebiet)各类炼钢厂纷纷建立。1850年普鲁士地区钢铁业的雇员数已多达13500人,产量突破了21万吨。1864年德国工业家弗里德里希·西门子(Friedrich Siemens)和威尔翰姆·西门子(Wilhelm Siemens)与法国人皮埃尔·马丁(Pierre Martin)共同发明了平炉炼钢法(SM-Verfahren),这是德国钢铁工业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在德国一直使用长达132年,是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炼钢技术之一。炼钢技术的提高加速了钢铁工业地区聚集及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1887年阿弗瑞德·克虏伯去世时克虏伯钢铁厂已经发展成为拥有20000名员工的钢铁巨头。从1811年到1914年这100年之间,德国钢铁工业经历了跳跃式的发展,到一次大战前行业雇员总数达44万余人,生产效率提高了25倍之多,钢铁生产总量到20世纪初已经突破200万吨,奠定了德国工业强国的基础。
第三阶段,1914年至1945年。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其钢铁工业也进入了垄断扩张阶段,经济垄断与政治独裁相结合及钢铁工业的全面军事化成为这一时期德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两大特点。一战后德国钢铁工业在政府的扶持下得以迅速恢复,到1929年德国再次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产钢国。1931年弗里茨·蒂森(Fritz Thyssen)加入纳粹党,标志着德国钢铁工业全面与纳粹势力结盟,而另一家钢铁巨头克虏伯钢铁公司则大发战争财,成为两次世界大战德国最大的军火供应商。客观上两次大战刺激了德国钢铁工业的井喷
四、秦皇岛工业发展历史?
秦皇岛市近代工业始于1893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功能布局调整,形成了部分工业遗产。秦皇岛市工业遗产主要分布在秦皇岛港口、山海关铁路及桥梁厂等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9处港口近代建筑群和耀华玻璃厂旧址;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8处港口近代建筑群、3处山海关近现代铁路附属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秦皇岛中国煤矿工人学校原址、京奉铁路汤河桥、锅伙、长城煤矿旧址。
据介绍,秦皇岛市的工业遗产类型包括厂房、仓库、码头等,目前保留工业遗产虽多为它用,但基本保持着原貌,由于缺少必要的维护,保护现状不理想,没有得到合理有效利用。
五、意大利工业发展历史?
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迅速扩展。
受此影响,到19世纪上半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开始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意大利虽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但明显滞后且发展缓慢,主要是外来的民族压迫和封建割据,严重阻碍了意大利的正常发展。当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行或完成工业革命的时候,意大利还在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而战。因此意大利的工业革命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滞后,发展程度不高。二是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到19世纪末意大利才抓住机会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并在20世纪初成为欧洲主要工业国家之一。
六、美国工业发展史?
美国在1812~1814年第二次美英战争中的胜利,巩固了美国的政治独立,最后解除了英国企图重新统治美国的威胁。但是,这时的美国经济落后,仍然是英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这次战争的胜利,使美国进行产业革命的条件趋于成熟,表现在:①具备了独立自主地发展近代工业的政治前提。②农业繁荣,市场广阔。③可以从外来移民以及其他途径获得英国的先进技术。④这时期商业、海运业资本向工业的大转移,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和开采,以及吸收外国投资,基本上解决了产业革命所必需的资金问题。⑤经济资源极其丰富。⑥自1816年开始,逐步地实行了保护工业发展的关税政策。
1790~1815年期间,美国已经建立了一些工厂,而且有一些重要的技术发明,如E.惠特尼(1765~1825)发明轧棉机,R.富尔顿(1765~1815)发明商用轮船(见彩图),F.C.洛厄尔(1775~1817)设计和建成一个把纺纱机和织布机连接安装成为一个工艺流程的棉纺织厂,等等,这些也为产业革命做了一定的准备。
七、美国工业互联网发展
美国工业互联网发展
1. 前言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机遇,美国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先行者之一,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将介绍美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现状以及其中的关键因素。
2. 美国工业互联网的背景
工业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来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全球范围内,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战略。美国作为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上具有显著的优势。
首先,美国拥有世界领先的互联网技术和基础设施。美国互联网起源于冷战时期的军事网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之一。美国的网络基础设施稳定可靠,覆盖面广,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强。美国是全球创新的引领者之一,拥有众多世界知名的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这些企业和机构在工业互联网的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实力,为美国在工业互联网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美国在数据产业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在于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分析应用,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数据产出国之一,在这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3. 美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当前,美国工业互联网在多个行业中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领域:
智能制造:美国的制造业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之一,通过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通过工业物联网、车间实时监控等技术手段,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能源管理:美国在能源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应用相对成熟。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可以实现对能源生产和消耗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交通运输:美国交通运输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应用非常广泛。通过物联网技术和数据分析,可以提高交通运输的智能化管理和安全性,提升运输效率,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农业领域:美国的农业领域也在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应用。通过农业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率、质量和安全性,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美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因素
美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政策支持:美国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和举措来支持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例如,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支持创新企业等,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企业投资:美国的科技企业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投入非常大。例如,谷歌、微软、IBM等知名企业都在工业互联网的研发和应用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投资。
人才优势:美国拥有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和研发团队,在工业互联网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美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5. 结语
美国作为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领先者,其在互联网技术、创新能力和数据产业方面具备着独特的优势。通过政府的支持、企业的投资和人才的积极参与,美国工业互联网得以快速发展,并在多个行业中取得显著应用效果。
八、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网络从产生到发展,总体来说可以分成4个阶段。
第1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初为计算机网络发展的萌芽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为了增加系统的计算能力和资源共享,把小型计算机连成实验性的网络。第一个远程分组交换网叫ARPANET,是由美国国防部于1969年建成的,第一次实现了由通信网络和资源网络复合构成计算机网络系统。标志计算机网络的真正产生,ARPANET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
第2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局域网络(LAN)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局域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开始进入产业部门。局域网技术是从远程分组交换通信网络和I/O总线结构计算机系统派生出来的。1976年,美国Xerox公司的PaloAlto研究中心推出以太网(Ethernet),它成功地采用了夏威夷大学ALOHA无线电网络系统的基本原理,使之发展成为第一个总线竞争式局域网络。1974年,英国剑桥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开发了著名的剑桥环局域网(CambridgeRing)。这些网络的成功实现,一方面标志着局域网络的产生,另一方面,它们形成的以太网及环网对以后局域网络的发展起到导航的作用。
第3阶段:整个20世纪80年代是计算机局域网络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局域网络完全从硬件上实现了ISO的开放系统互连通信模式协议的能力。计算机局域网及其互连产品的集成,使得局域网与局域互连、局域网与各类主机互连,以及局域网与广域网互连的技术越来越成熟。综合业务数据通信网络(ISDN)和智能化网络(IN)的发展,标志着局域网络的飞速发展。1980年2月,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下属的802局域网络标准委员会宣告成立,并相继提出IEEE801.5~802.6等局域网络标准草案,其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认可。作为局域网络的国际标准,它标志着局域网协议及其标准化的确定,为局域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4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现在是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计算机网络化,协同计算能力发展以及全球互连网络(Internet)的盛行。计算机的发展已经完全与网络融为一体,体现了“网络就是计算机”的口号。目前,计算机网络已经真正进入社会各行各业,为社会各行各业所采用。另外,虚拟网络FDDI及ATM技术的应用,使网络技术蓬勃发展并迅速走向市场,走进平民百姓的生活
九、美国工业互联网的优势?
因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从美国开始。有他的技术优势啊。
十、美国财团的发展历史?
1.产生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经济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使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加速溶合,形成了许多垄断财团。美国从19世纪初开始产业革命,比英、法等国晚50多年,但到1890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就超过英、法、德等国,跃居世界第一。工业的蓬勃发展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自然而然走到垄断。1893年经济危机,一些企业被兼并,一批垄断企业因而产生,例如1901年创立的美国钢铁公司就是这次企业兼并的产物。它是美国第一家“十亿美元公司”,控制700多家企业,垄断了全国钢的生产,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5%。
2.战前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有摩根—第一国民银行财团、洛克菲勒财团、库恩—洛布财团、芝加哥财团、梅隆财团、杜邦财团、波士顿财团以及克利夫兰财团等八大财团。
3.战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八大财团实力发生变化,新财团崛起,形成了洛克菲勒财团、摩根财团、第一花旗银行财团、杜邦财团、波士顿财团、梅隆财团、克利夫兰财团、芝加哥财团、加利福尼亚财团、得克萨斯财团等十大财团统治美国的格局。特别是在50年代下半期到70年代上半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美国经济发展较快,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大公司、大企业纷纷跨行业实行多种经营,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加速了混合联合企业的发展。各财团又互相渗透,彼此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财团的界线愈来愈模糊不清,但东部财团如摩根财团、洛克菲勒财团以及第一花旗银行财团,仍处于统治美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垄断地位。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财团获得惊人的发展,由此产生的垄断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具体表现在:
生产的高度集中
据美国《幸福》杂志的统计,1954— 1969年美国500家最大的工矿企业的产品销售额,在产品的总销售额中所占的份额,从46%增加到65%;雇用人数在全国雇员总数中所占份额,从46% 增加到71%。全国工矿产品销售总额的2/3集中在只占企业总数的0.1%的大企业手里。这500家最大的工矿企业约有86%属于十大财团。
资本越来越集中
1901年首次出现“十亿美元公司”时,银行资本、工业资本均已相当集中,并已开始融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集中程度更高。金融界在80年代竟出现了千亿美元的银行,如第一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财团的垄断势力随着各财团的经济实力迅速膨胀而日益加强,控制着美国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4.新趋势
由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战后美国垄断财团经历了深刻的变化,最显著的是:
财团经营多样化、专业化的特点逐渐丧失
美国财团最初是按经济部门发展起来的,具有专业化的特点。例如洛克菲勒财团以石油起家,摩根财团依靠钢铁发展起来,杜邦财团则是依赖化学发迹的。但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自7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及财团之间的竞争加剧,各大财团转向经营多样化,成为综合性的财团。随着经营多样化的发展,各财团所控制的工商企业五花八门,各色俱全,彼此之间的利害不尽相同,甚至互相冲突,使财团无法代表它们各自的利益,更难进行统一的指挥,只好放松控制。所以在今天的财团内部的关系日趋松散。
财团互相渗透
它们派遣人员互兼董事,使财团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界限不易划清。过去美国的大公司、大企业一般只受一家财团的控制,经过各财团的渗透,一家公司往往变成由几家财团共同控制的公司。
财团资本进一步国际化
美国财团不仅要将美国经济置于它们的统治下,而且还要向国外扩张势力,在国际范围内建立它们的垄断地位。战后以来,美国各财团大力扩大它们的经济活动范围,由一国扩展为多国。由于资本的进一步国际化,跨国公司不但获得迅速发展,而且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美国各大财团所控制的大公司、大企业、大银行,几乎没有例外地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
公司的经营权和所有权逐渐分离
“能人主义”在美国工矿企业中生下了根,各大公司经理不再实行代代相传的世袭制,而是选贤与能,聘请掌握生产技术而又擅长经营管理的“能人”当经理,财团的家族色彩日益淡薄。
美国财团(American Financial Groups) 是美国金融资本的简称,指由极少数金融寡头所控制的巨大银行和巨大企业结合而成的垄断集团。